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北京工业大学“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提高北京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在学校第五次教育教学大讨论基础上,现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树立人人成才和多样化人才理念,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本科生培养目标为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以高层次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博士生培养目标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
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本科生招生专业。将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与社会需求、培养质量、就业率挂钩。开展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建设。将“本科教学工程”的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打造专业教学团队,强化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专业精品教材,构筑专业实验平台。“十二五”期间,新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2-3个、北京市紧缺专业1-2个,建设教育部和北京市特色专业10-15个,2-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5个专业通过行业专业评估,其余所有专业进行一轮校级评估。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到2015年,3-5个一级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10-15个学科方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新增3-5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培育6-8个面向北京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迫切需要的交叉学科和学科群。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产学研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到2015年,1/3的本科生达到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并具有特色。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坚持工程导向、双师指导、模块设计、强化实践、提高素养的培养方针,突出职业能力训练,与职业资格紧密衔接,建立相对独立的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力争到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探索校级基础实验班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未来科技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的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国际联合培养模式,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获得国际认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
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综合考虑导师的师德、学术成果和实践创新水平,健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继续实行博士生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制度;赋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助、工作评价等方面更多自主权。研究生招生指标向优秀导师、高水平科研团队、科研大项目和重点学科倾斜。研究生应通过与导师一起搞科研而融入科研、学会研究,从中提高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要求博士生应于第一学期进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实验室,硕士生最迟应于第二学期进入导师的科研课题/实验室。坚持以取得科研成果作为授予学术学位的必要条件。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以科研经费作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重要来源,增加研究生的研究资助额度,提高研究生生活津贴标准。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
成立“北京工业大学素质教育中心”,建设北京市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强化文化育人功能,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面向全校师生开设“文化素质教育大讲堂”。坚持“健康第一,体育育人”的理念,加强体育课建设,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保障体育锻炼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羽毛球成为北京工业大学校球,使《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用运动员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精神教育、激励广大学生。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充分发挥高水平艺术团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完善学生创新组织运行体系,培育校院两级科技创新活动品牌,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活动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
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校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遵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加强本科生、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实效,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加强科学精神与学术规范教育,严肃校规校纪,树立优良学风和校风。加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积极探索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贯彻实施《北京工业大学进一步加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若干意见》。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学生党员质量。
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北京、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和“知行结合,重在创新的实践教学”的办学特色,积极探索文化育人之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推进先进文化传播为己任,努力践行“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营造追求真理,崇尚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以行为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打造科学与人文和谐统一、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实现“人文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的总体建设目标。
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任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试点并逐步推广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在所有本科专业开设新生研讨课,倡导由知名教授主讲,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继续实施北京市属高校校外名师讲学计划;以“海外名师项目”和“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等为载体,邀请一批国际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授课;进一步提高聘用外籍教师担任外语课、专业课教学的比例。实施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培养、表彰一批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十二五”期间,表彰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5名、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0-30名、北京工业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奖获得者40-50名。
坚持创新人才培养不断线,独立构建实践教学计划。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理工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强化并落实实习要求,各本科专业必须安排1周认识实习和4周工作实习。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积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新建100个综合性、设计性或研究性实验。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新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外人才培养基地3-4个、北京市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1-2个、校外实习基地30-40个、校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20-30个,继续建设并充分使用“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
进一步完善本科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培养目标体系,探索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与高中阶段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上的衔接;深化以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公共选修课为代表的课程体系的综合改革;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突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学术英语能力培养,实施多维度、个性化教学,建设好大学英语国家级精品课和系列提高性选修课;建设一批双语或英语授课课程。加强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并夯实学科核心课,缩短课程授课周期,便于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授课。“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开放课程4-5门、北京市精品视频公开课程4-5门,承担北京市本科课程综合改革项目2-3项,建设本科生校级精品课程100门、研究生校级精品课程40-50门、双语或英语授课课程100门,每个专业/学科至少拥有2门双语或英语授课课程,力争1-2个专业/学科建立起全外语教学的课程体系。
加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建设,鼓励教师撰写国家规划教材、打造精品教材;推出一批具有自身教学理念、教学特色,在地方大学具有引领作用的工程教育教材;与科学出版社合作,出版一批“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系列教材”。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转变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全面推进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自学式、团队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重点关注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善于表达与沟通、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推进并完善分层教学、小班习题课、导师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深化考试考评方法改革,加大平时课堂考核、作业考核及其他成绩比重,探索开卷式、综合式、答辩式、团队式考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成立“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发展中心”,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研究和深化学业辅导实践,积极探索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有效途径。加强本科生新生工作和研究生新生始业辅导;继续实行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充实指导教师队伍;大力实施本科生“杰出学子计划”,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吸引优秀本科生进入导师科研课题和实验室;构建教与学的可持续交互式平台,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
继续实施“创新学分”;常年开放大学生创新成果展室;大力支持本科生进行科研探索,每年资助“星火基金”、北京市和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400-500项;每年举办大学生科技竞赛100项以上,参加6000人次以上,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竞赛奖100项以上。
依托“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吸引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自由组合,自主选题,自主创新,自我管理;每年资助研究生科技基金课题300项左右;支持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学术论坛;继续实施研究生科技创新奖;继续评选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十二五”期间,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8-10篇、“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8篇。
降低本科生转专业门槛,提高转专业比例;减少必修课学时,加大选修课比重,建设一批优质选修课资源;放宽研究生跨院选修课程的限制;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攻读高一级学位。支持学生到高水平大学访学、学习部分课程或参加部分实践环节。积极探索与在京中央高校和地方“211”高校合作发展新机制,进一步推动学校间优质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实施《北京工业大学本科辅修专业、双学位实施办法》,鼓励、方便学生辅修专业或攻读双学位;到2015年,1/3的本科生接受过第二专业教育。
做实校际交流项目,扩大交换学生规模,制定鼓励、方便学生到国外学习的政策和机制。以“3+1”等模式选派本科生到国外大学联合培养;支持本科生国外短期交流与实践;建立1-2个本科双学位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全面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际知名大学或国际企业共建联合培养学生项目或基地;进一步探索与国际知名高校之间的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的有效合作模式。到2015年,1/3的本科生接受过国际教育或具有海外短期交流经历。
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出国留学等项目选派博士生出国留学,鼓励和支持各学科、导师与国外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通过重点学科等经费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规定博士生至少参加1次国际学术会议、用外文发表1篇学术论文。
全面实施“留学工大”计划,积极扩大国际学生规模、提高国际学生的层次和培养质量,使我校成为亚洲知名留学高校之一。要求所有北京市级以上(含)重点学科都要培养国际研究生;积极争取政府奖学金,吸引优秀国际学生来校学习;开展留学生本科预科教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预科教育课程体系;在经济、工程、建筑学和艺术等领域,建立若干个英语授课的长、短期国际学生项目;继续开发和完善国际学生汉语培训课程体系,办好中国语言文化专业、中国文化和汉语教学项目。到2015年,力争国际学生达到1000-1200人次/年,其中学位生比例达到30%、专业进修留学生比例达到40%。
成立北京工业大学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力争经过四至五年努力,将其建成一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稳步发展海外教育,建设好“孔子学院”。
探索与构建以重点中学为核心的区域招生宣传机制和优秀生源基地,探索中学生科技夏令营吸引优秀生源的招生宣传模式。逐步扩大外地生源比例。改革招生录取模式,在坚持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选拔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方式。
推进硕士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大面试权重,突出对考生科学作风、创新能力、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建立学校搭平台,学院、学科为主体的研究生招生宣传体制,加大对学科、导师的宣传力度。增大推荐免试生、硕博连读生的比例。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我校本科生考取国内外研究生的比例,力争到2015年达到1/3。举办本科生科技夏令营,吸引“211”高校优秀本科生报考我校研究生。推进博士生招生选拔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学作风和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的首要因素;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
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建设一批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体系。依托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朝阳区、通州区和北工大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
在已有就业服务指导基础上,建设“示范性就业指导中心”,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校院两级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创业型就业教育”服务模式,调动全校上下力量,开创全校师生共同关心就业,共同促进就业的工作格局,完善高校创业型就业教育服务体系,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逐渐构建以“创业型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宣传良性互动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环境。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教师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对学术不端行为者,一经查实,一律予以解聘,依法撤销教师资格。
成立“北京工业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坚持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培训和研究生新导师岗位培训制度;启动“加强教师工程经验培养”计划;实施“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计划”;支持中外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及我校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研究;选派管理骨干到国内外进行教育管理培训;继续举办“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名师论坛”等活动。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并健全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进一步倡导和鼓励学院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通过培养和引进等多种途径,汇聚一批以院士、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生导师。建设国家级学术创新团队3-4支、北京市学术创新团队30-40支。新增博士生导师60-80名、硕士生导师200-300名。完善导师学术交流制度,鼓励导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或开展合作研究;选派导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从事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的研究课题,促使导师增强工程背景、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严格对导师学术作风和学术规范的要求。
严格实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全面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健全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基础课教师重点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确保教学岗位评聘教授;实验教学教师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情况,探索设置实验教学岗位教授。实践性强的专业教师每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须有半年以上实践经历。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实施绩效工资,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教学效果差、学生反映不好的教师,不再聘任其承担教学工作。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聘请国内外高水平学者和企业专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和开设讲座。
科学研究是建设一流学科专业的基础,是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主要方式。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要与高水平科学研究相结合,通过师生共同参加科研,教育功能从以传授前人知识为主要特征的知识教育向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的认知教育转变,教学方式从单向知识传授的教学型教学向创新性教育的研究型教学转变。大力推进科研与人才培养的有效协同,将科研的优质资源和成果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依托重大科研项目、科研平台和科研基地,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本科生教育中,大力推进导师制,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进入科研实验室,在学习中参与科研,在科研中深化学习;硕士生培养,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求硕士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博士生培养,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前沿,依托优势学科和高水平科研课题,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取得创新成果。
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健全校院两级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修订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健全督导专家、学生、学院和社会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坚持“一条主线、三个阶段”、“学期考察、学年评估”的年度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模式;继续实行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外审制度;建立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发布本科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积极开展专业认证或专业评估,鼓励有条件的学院积极开展学科专业国际评估;做好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准备。
成立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委员会,对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标准;建立并完善研究生课程学生评教和专家督导机制;继续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后校外匿名抽检工作,逐步推行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匿名评审制度;完善校院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学合格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成立“首都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每逢单年进行校长基金----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立项,每次资助100项左右;每逢双年进行北京工业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每次评出50项左右;鼓励教师积极申请国家和北京市级教育研究类课题。根据《北京工业大学奖励办法》,实施教育教学奖励;进一步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政策,实现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竣工中蓝公寓二期,启动东区学科楼、第四教学楼、学生活动中心、新图书馆等工程,确保学校办学条件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
加强图书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建成北京市精品课程集成平台,使之成为北京高校精品课程和视频公开课的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示范窗口和教师培训基地;以“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和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加强校内优质教学资源及其共享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更新、丰富其教学资源,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图书馆”;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
逐年增加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出力度。进一步完善校友联络机制,健全学校吸收社会捐赠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发挥资金的杠杆和导向作用。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财务监管体系,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全校各单位要按照本意见精神,加强领导,结合实际,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