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8.研究生院

我校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发布日期:2015-06-09    浏览次数: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批准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通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4】60号),我校在2014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申报工作中取得新进展——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我校共计拥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我校在建校伊始就成立了化工系及相应专业,在传承老一辈杰出科学家严谨治学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科学研究不断取得重要突破,学术水平稳步提高,2013年化学学科已进入ESI全球国际排名前1%的行列。目前,该学科拥有一支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包括“863”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百人计划”人才1人等。近五年承担“863”、“973”等重大课题10余项。

经过多年发展,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已形成四个具有较高学术地位且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良好进展。在多孔功能材料与分离工程方面,围绕环境与能源领域的分离难题,从分子层次上设计具有特定分离功能的多孔吸附材料,用于碳捕获及氢气储存等方面的应用,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等期刊上;在国内首次采用自组装技术制备了具优先透水性能的中空纤维渗透汽化膜中试组件,获得了“中国膜工业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在环境催化与催化剂工程方面,开展催化新材料和催化科学基础研究,其中,三效催化剂和工业锅炉脱硝(SCR)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SCR催化剂以及SCR蜂窝催化剂的成型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湖北益泰制药集团草酸生产工艺的脱硝工程;发明了“超声膜扩散法”,并获得美国专利,被重庆海特集团公司应用于汽车尾气的排放控制。在能源化工与应用电化学方面,围绕新能源领域的材料和电化学工程问题,集中研究能源储存与转化相关的重要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燃料电池纳米催化剂理论与应用获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类一等奖”。在绿色化学工艺与合成技术方面,围绕精细有机化学品及中间体制备中的绿色合成问题,开展仿生合成研究,已获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其中“仿生催化氧气氧化乙苯制备苯乙酮的方法”等技术已工业化应用。

总之,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始终围绕国家及北京市面临急需解决的“节能环保”中关键科学问题开展攻关研究,并将继续深入探索,以取得更好成绩。

学校也将结合我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为该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提供必要的研究条件和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鼓励并帮助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国家及北京市各类科研项目,形成规模和团队优势,使流动站逐步成为该学科师资队伍和科研人员的重要来源,成为科研团队的重要力量。

研究生院

2014年9月16日